[熊猫] “尼特族”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了,有统计指出全球所有的“尼特族”现在已经达到了2.6亿的数目。
而且这个群体比一般的啃老族还让人唾弃,因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还都是高学历出身,那他们如果没有了父母的扶持会怎么样?
“尼特族”是指哪一类人?如果他们离开了父母会怎么样?
展开剩余89%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
一群受过最好教育的年轻人正悄悄从社会的洪流中“蒸发”,他们不是消失在社会中了,只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回到了最初的原点“家”。
想必大家都听过一个词“尼特族”, 这群年轻人的现状是既不读书,也不工作,更没有参加任何读书或者工作方面的培训,他们就像城市里的游牧者,漂离在主流社会之外,根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,这个群体的数量已经达到了2.6亿。
但是在中国“尼特族”的数量竟然超过600万人,这里边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,这群人中超过6成的人,都有着很好的学历,基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甚至更好,所以他们也被调侃为“高学历啃老”。
但是这群人给社会的第一反应往往简单粗暴,就是懒,想躺平啃老,但如果揭开这些标签,人们就会看到背后一张张写满挣扎的脸,其实这些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不想工作,他们投出的简历可能比正常人都多。
他们只是被卡住了,卡在父母“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,不是让你随便找个班上”的期望里,也卡在自己“寒窗苦读十几年,难道就值这点薪水?”的不甘中,当现实的工作机会和内心的价码相差太远的时候,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“面子”挂不住,暂时停止找工作。
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? 如果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年轻人的心态,那就是大错特错,毕竟现在的就业大环境实在是太差了,许多985,211的高学历大学生进入社会,都无法找到和自己学历相匹配的工作。
想象一下每年上千万的毕业生涌入社会,今年更是创纪录的有1222万的应届毕业生,求职的独木桥已经被挤得摇摇欲坠了,别说普通人了,就算是名校硕博想拿下一份心仪的工作也得脱层皮,简历秒拒早已不是新闻,而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。
不仅是年轻人的问题
而且市场的风向变得比翻书还快,几年前还热得发烫的互联网、教育和房地产,一夜之间寒气逼人, 招聘规模断崖式下跌,那个砸钱抢人、应届生也能年薪几十万的黄金时代结束了,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零零后吃尽了“时代黑利”,这样一看的确是这样的。
曾经的校招三巨头倒台了,那新的风口,新能源、半导体等行业确实在崛起,但它们像一个个精密的仪器,需要的不是人手,而是高度匹配的零件,一个传统传媒专业的学生,很难立刻上手短视频的算法,一个计算机系毕业生也未必能敲得动大厂复杂的代码。
企业的胃口也变了,它们不再有耐心从零培养一张白纸,而是想要一个能立刻上手的“熟练工”,没有实习,没有项目经验,大学生们就像一个没带装备就想上战场的士兵,注定要被淘汰。
当选择工作的越来越少的时候,考公,考编,考研,这个“考公三件套”已经从备选项变成了很多人的首选项,甚至是救命稻草,上岸仿佛意味着拿到了一张对抗不确定性的船票,从此风雨无忧。
尤其是在疫情过后的这几年,上岸和体制内的竞争人数也一直居高不下,人们都想着这个是“旱涝保收”的铁饭碗,谁不想求稳定? 但这扇窄门也早已经人满为患了,几百上千人抢一个岗位是常态,大部分人注定是“陪跑”。
而那些屡战屡败的年轻人在一次次“差一点”的自我安慰中,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,和“铁饭碗”相比较,市场上的民营企业正在失去吸引力,经济下行,企业自己也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,自然无法提供足够多有吸引力的岗位,于是一个尴尬的僵局形成了。
向上通往精英岗位的路被堵死,向下去接受那些看似“配不上”自己学历的基层工作,又不甘心,很多年轻人就在这高不成低不就的夹缝里动弹不得,他们徘徊和观望,最终选择了“等待”。
但是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有成本的,而且成本也很高,最直接的是“薪资伤痕”,有研究表明,年轻时一年的失业,可能会让你在40岁的时候,比同龄人少赚五分之一的薪水,而且这道伤疤会伴随你的整个职业生涯。
迈出第一步
而且比金钱损失更可怕的是精神的内耗,一次次的求职失败就像砂纸一样,慢慢磨掉人的自信,年轻人会开始怀疑自己,否定自己曾经的一切,然后把房门一关与世界隔绝。
社交恐惧、昼夜颠倒、焦虑抑郁等情况就会出现,日本那群与世隔绝的“蛰居族”就是这种压力下的极端产物, 他们如果离开了父母,生活肯定会过的不尽人意,没钱也没工作,怎么在处处需要钱的社会中生活。
要知道家长对他们的支持能持续多久呢?父母的耐心和积蓄终有耗尽的一天,更残酷的是当他们终于决定走出房门的时候,却发现就业市场对“大龄应届生”更加不友好,企业现在既想要应届毕业生,又想要有经验的,真是什么便宜都想企业自己占了。
但是想要走出这种困境,也不是没有可能的,对于他们来说,就是需要先迈出自己的第一步,打破“越待业越恐惧”的死循环,他们只需要放平心态找到一份最基础的工作,这份工作可能薪水不高,甚至有点枯燥。
但是它能让年轻人们重新建立与社会的连接,让他们在规律的作息和与人的交往中,找回丢失的节奏感和价值感,有句老话说的好,先上车再找个好座位,没有人规定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必须是光芒万丈的。
事实上能把家庭月收入稳定在1万元以上,就已经超过了全国一半的家庭,现在在这里纠结工作起点的高低,不如把职业生涯看作一场动态的马拉松, 因为这是“尼特族”现在必须要面临的困境,而且时代也在转型,迷茫和焦虑是每个年轻人的必修课。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陕西省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